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10月3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题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行,参会人数近4000人次。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在致辞中指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回答的是中国人民如何抉择、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大问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中华民族将按照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沿着自主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王杰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新时代引领百年大党、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马研会理事长安钰峰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要完成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就要赋予新文明更鲜明的中国风格、更深刻的中国品质,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向新的境界。

        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在致辞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青年学子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既广泛汲取了西方理论的精华,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殊途同归的价值追求。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方向,不能脱离中国实际,更不能脱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马研会顾问孙蚌珠主持了开幕式。她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主旨发言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在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充分挖掘中华文明传统资源,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者、参与者与实践者,促进人类整体文明不断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特聘教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陈学明在题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的主旨发言中指出,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熟练应用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舒大刚在题为“‘君子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要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推进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国富民强的同时注重道德建设。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金海在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的世界历史意义”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在政治上表现为民主,经济上表现为发展,文化上表现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这一理论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同时也标志着中华文明发展进入了新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在题为“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主旨发言中指出,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保持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李宗桂在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旨发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版图和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脉,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寻找智慧和方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强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属性”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现代化探索遵循了现代化一般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性,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性和创新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卫平在题为“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历程”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是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辈探索的结果,与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和革命实际紧密结合,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革命性。

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主任、马研会常务理事柯华庆在题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到中华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华马思主义是中华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是人类解放的实践哲学。

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薛俊武在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统一起来,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智慧的新表达,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

        中青年学者发言的上半场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所研究员、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胡发贵主持,有五位中青年学者发言: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海宝的发言题目是“马克思论人类共同体的演进与人类自由的实现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傅正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三次伟大变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李毅的发言题目是“从中国传统知行观到毛泽东《实践论》”,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小红的发言题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生产要素——符号、知识、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小康的发言题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华文化观及其研究意义”。中青年学者发言的下半场由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莫小丽主持,有五位中青年学者发言: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涂可国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中的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柳新的发言题目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德革命:伦理重构与价值升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许宁的发言题目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梅良勇的发言题目是“儒家‘天人合一’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赵建功的发言题目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新文明”。本次会议在中青年学者之间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传统文化学者双方相互评议的环节,体现了学术交流上的“两结合”。

        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渊在闭幕式主持中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主题,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大学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康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吸收了东西方文明精华,遵循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质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未来要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宋朝龙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有着独特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可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积累产生的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对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意义重大。

        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柱华在闭幕词中指出,推动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对人类文明新发展、对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意义重大。(张渊 朱康有)

本文由 澳门法治报 作者:xu 发表,其版权均为 澳门法治报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澳门法治报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