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岭:元宵节的习俗(正月十五)

赵文岭:元宵节的习俗(正月十五)

编者按:本报在正月初一的时间,刊登了共和国老公安赵文岭先生撰写的中华传统文化“春节”的传说。笔者给赵先生要后续的稿件,他说只有初一、初五、元宵十五的文图,所以我计划在当天的日子里刊登赵先生的“精神食粮”。今天就是中华民族特别钟爱的节日“元宵节”,请大家喜欢、收藏。

一、闹花灯的来历

三国名将——关羽,又名关云长,去世后就升了天,就被玉皇大帝封为武财神。

  • ,玉皇大帝下界游玩,走呀走!走到一个村庄发现各家门口放有供品,玉皇大帝一见这些,也就觉着肚子饿了,就想到跟前去吃,玉皇大帝刚到跟前,正好主人出来把供品收回了,就这样玉皇大帝走到那家那家收,因此把玉皇大帝气坏了,玉皇大帝急忙回到天空,便命武财神——关羽下界,把这个村子烧掉,

关羽

第二天关羽下界后,不忍心把村子烧掉,把人们烧死,就找到这个村的长老,说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点亮灯放到外边,使外边越亮越好,能避掉灾难,村里的人都这样做了;关羽就回到天上缴旨,玉皇大帝问关羽:“把村子烧了吗?”关羽说:“烧了,你看那火还在烧”玉皇大帝往下一看,那个村子里一片火光,就信以为真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正月十五这天做为纪念日,年年纪念,所以正月十五闹花灯也就延续下来,而且是灯的样式越来越多,纪念的形式更是多样化。 

二、     

粘灯,是用蒸熟的带黏性的黍子面制成的,又因它和古代照明的油灯有异曲同工之妙,制作时需经多道工序。首先将黏米面蒸熟,再趁热掺些白面或玉米或小米面搋匀。减少它的黏性,便于捏制,二是白面起发酵作用,增加其甜度。多数做成高约5厘米左右的圆柱灯。动物灯都是在其背部捏出灯碗似的窝窝,以便放油。圆柱灯一头为底,一头捏出窝窝。点灯前,用绵纸搓成捻,插在灯碗中间,将少量麻油顺着灯捻注入灯碗里。灯捻被油浸透后,就可以点燃了。

这些灯盏一旦被点燃,就赋予了和香烛、供品同等重要的作用。

“正月十五蒸粘灯”这是家乡一句俗话,人们也是这样做的。每年这天,家家户户把粘灯蒸好后,把聚集在一起点燃的粘灯分放在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民间知名度最高,是最受崇拜之神),灶爷,关爷、门君、仓官诸神前。这些灯都方完了,  然后点上香插在香炉内,烧上纸,边磕头。

不能随意乱放。鸡灯要散放在锅台角,其用意是鸡能把抛撒在锅边的米面啄去,以免浪费。中华民族历来把勤劳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抛撒米面是有罪的。鸭灯兼具占卜的作用,要先把鸭灯放在一只空碗中,然后将盛灯的碗放到水缸里,并不时转动碗,让其自行慢慢停下,如果停后鸭头朝哪个方向次数多,证明哪一方雨水大。鸭喜水,以此来测定当年的旱涝。

一般的灯,即通用圆柱形灯,便可随便放,但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赋予了其特定的意义。如,放在衣柜上的灯能镇鼠,放在书籍旁的灯能驱虫,放在炕沿床边的灯以避蝎子蚰蜒之害,放在粮囤上的灯是期待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放在牲口槽边的灯是希望牲口膘肥体壮力量强,放在鸡鸭窝边的灯能避黄鼠狼、狸等威害,放在猪羊圈的灯是祈求六畜兴旺猪羊成群,放在庭院的灯意为灯光普照处处生辉,等等。

民间传说中,吃烧灯盏要在正月十六日早晨烤百病的火来烧,烧好后,将灯盏往身上某个不舒服的部位放一放,口中念到“祭灯儿,祭灯儿,除病拔根儿”就可把病给粘出来。灯盏性粘,烧热后更粘,在火灰中烧烤不免要粘上许多草木灰,正应了一句歇后语“黏米面子掉到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可传说正是吃了这些带有烤百病的草木灰的粘灯,眼睛会更明亮,且不会害眼病。

粘灯还可以蒸着吃。 吃起来绵甜可口。如果爱吃甜的,也可在蒸炸前包些糖,或吃时蘸些糖。

三、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食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

四、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元宵节代表性食物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五、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耍龙灯

舞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七、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八、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有记载的舞狮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法会行列中的舞狮,可见最初是随佛教进入中国,作为佛教仪式的一部分存在。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九、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本文由 澳门法治报 作者:陈龙狮 发表,其版权均为 澳门法治报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澳门法治报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