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节气“冬至” • 专栏作者张振海

解读节气“冬至” • 专栏作者张振海

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冬至” • 专栏作者 张振海

一、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详见概论和纵览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详见概论和纵览

三、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详见概论和纵览

2022年12月22日 05:48:01 节气 冬至

甲骨文从。汉字上面是,下面是两

是一个汉字 zhōng 。古同“终”。 意为“终止”、“到头”、“到顶”。

 是一个汉字zhǔ 。又是汉字笔画。还是标点符号。古同“主”,同“注”,视为太阳。 意为“入主”、“进驻”,再从鼓,冬声。本义:敲鼓声。

”及 “”和“”代表冬季的三个月。其中最下边的“”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一月,阳光所能照进室内的位置。中间的“”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二月,阳光所能照进室内更靠里边的位置。“”意为冬季的第三月,(太阳)所能照进室内最里边的位置。说明阳光在逐步倾斜。终止月

“冬”古文终字,本是一年结束的意思。“”四时尽也,是四个季度的最后一个。“”古文从日,因为在古代阳光是最受关注的。这里主要是古文终字。四时尽也。冬季过后一年结束。

至zhi,象形、会意。甲骨文、金文、楚文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或像鸟从高飞下至地,下来也。从犹地也。

的本意为到,引申指极点,完全达到。又引申指极、最。还引申表示一件事已经做完,再做另一件事情。

到:至此。从古至今。自始至终。从近至远。至高无上。至理名言。至于。以至。甚至。

极、最。至少。至亲。至交。至诚。这里主要是到、极、最的意思。

冬至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冬季的第四个。每年12月22日前后交节,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即是。两分、两至之一。今年是12月22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解读:它包含三层意思

1阴寒极致,天最冷。

2阳气始至,阳渐强。

3太阳行至最南处,昼最短,夜最长。而后物极必反。

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再五日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

解读: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解读: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解读: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特点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白天就会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我国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数九”。民间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说法。

冬至起,天气越来越冷,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严格来讲,“”有阴阳概念的阳太阳概念的阳。冬至后,太阳高度回升,而非“阴阳”概念中的阳气回升。冬至节气的到来标示着北半球各地这天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并非是阴阳概念中的阴气最盛的一天。“阴阳五行”属于“干支”范畴,“阴阳”的消长,是以“干支”为推算依据。冬至又是太阳回返的始点,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的白昼逐日增长。冬至反映的“阳”,是太阳的阳,而非“阴阳”概念的阳。

民俗

冬至的民俗非常丰富。

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最早制订的一个。冬至俗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有专家认为: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我国的先民就通过观察太阳、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制定历法,指导民间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据《尚书·尧典》载:“日短星昴mǎo,以正仲冬。”专家认为:日短星昴说明中国人7400年前就过冬至节。详见另文

“冬至”和“清明”一样,既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冬至),也是中华民族一个悠久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冬至节)。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还被称为“亚岁”一是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时令重要,仅亚于过年。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除夕),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

周代以冬至为岁首过年。由周到秦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先人最初过冬至节是庆祝新一年的到来,是另一年的开始,又多了一岁。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节日习俗传承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冬至,皇上要在天坛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数九: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

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民间流传的“九九歌”(各地略有区别)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消寒: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九九歌”以外,还有“九九消寒图”。这些图有很多形式,我大体归类是三种图式,分别为圆圈图、梅图花、文字图三种。不论哪种图形,每天填画一个圆圈、或一个梅瓣、或一个笔划,九九八十一天,消寒图画完,春回大地。

冬至数九以后,有些文化人、士大夫搞所谓“九九消寒活动”,择个九日,相约九人,宴席九人九碟九碗九菜,共同饮酒(与九、久谐音),以取人长久、天消寒、地欢乐之意。

祈福:祈求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避免饥饿与死亡。

贺冬:朝廷放假,民间同乐,亲朋相赠,拜访庆贺。

祭祀:祭天祀祖,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回家敬拜: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饺子:冬至这天,不论贫富,必吃饺子。这种习俗有个传说。见下文化杂谈

馄饨:老北京讲究“冬至吃馄饨”。这种习俗也有个传说。见下文化杂谈

元宵: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属于节日食俗。北方人喜欢元宵,吃起来表皮儿劲道,馅儿料也有嚼劲儿,煮出来的汤比较粘稠,有点儿像喝米汤的感觉。

汤圆:南方人喜欢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滚”元宵,南“包”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要表达的寓意都一样,那就是团团圆圆、圆圆满满。

 

吃羊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这一习俗。现在的人们吃羊肉既取吉祥之意,又有暖身之效,以求来年好兆头。

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由来已久,特别是北方,有增热、壮阳、补体的功效。

江南米饭:相传江南,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冬至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因为它最怕赤豆,所以各家就在这天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姑苏地区喝一种米酒。冬天酿造时加入桂花,香气宜人。百姓在冬至畅饮时,还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祈愿。

江西麻糍: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色泽鲜白,滑韧透明,深得喜爱。

台湾糯糕:在我国台湾等地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竹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祀神仙和老祖宗。

养生

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阳气初生的时间。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这一时刻,要像农民育苗、妇人育胎一样,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月、子时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冬令进补有三种时段: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

冬至节气,进入数九,迎来最寒冷的天气,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

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1起居: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

2防病: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食同源的冬令进补,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3食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受益。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

温补类食物,如龙眼肉、荔枝、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滋补类食物,如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

4寒冷的冬天,特别是老年人更应

1.注意防寒保暖。

2.调节饮食起居。

3.保持良好心境。

4.定期身体检查,防患于未然。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贡献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遗产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经典  详见概论和纵览

冬至配诗词

唐•元稹诗选《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瞻zhān

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綺筵。綺筵qǐ yán

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唐•白居易诗《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文化杂谈  详见概论和纵览

下面更精彩

冬至吃饺子

谚语云:“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冬至吃水饺医治冻耳朵”的传说,纪念“医圣”张仲景舍药传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正值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他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搭起医棚,选用高热量的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服食后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乡亲们的耳朵治好了,冬至吃水饺的美谈也留下了。每逢冬至吃饺子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冬至吃馄饨

《燕京岁时记》载,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冬至为什么吃馄饨,睿智的古人说法很多。其中主要的一说:远古天地未分,阴阳未判仍是“混沌”状态,先祖“盘古开天辟地”,造福人类。后人仿照“混沌”传说,祭祀“混沌”祖先,借用“混沌”谐音,造出“馄饨”面食,因其味道鲜美,又利于驱寒,很快相传开来。

一说:汉朝时,北方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百姓就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把浑氏和屯氏剁成肉馅包成角形,取“浑”“屯”谐音,呼作“馄饨”煮熟并食之,以求消灭祸首和战乱,过上太平日子。

冬至吃羊肉,喝羊汤:冬至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fán kuài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浑身舒服,赞不绝口。从此在王朝和民间形成了喝羊汤这一习俗。

现在的人们吃羊(谐音祥)肉既是习俗传承,还取吉祥之意,又有暖身之效,一举多得,祈求来年。

 

更精彩的是冬至大如年  详见另有论述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本文由 澳门法治报 作者:陈龙狮 发表,其版权均为 澳门法治报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澳门法治报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