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海:节气解读

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节气解读 • 专栏作家 张振海

前言

纵览中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化……名胜、古迹、园林、坛庙、书画、音乐、舞蹈……以至易学、术数、天文、星相、医道……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剧杂艺……这是一座绚丽多彩的大花园,而传统节气、节日、节令、节俗,就是这座花园中一朵朵璀璨cuǐ càn的奇葩。

一、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详见概论和纵览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甚至更久远的漫长实践和智慧结晶。

社会、媒体、网络总有些人或文章说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源于唐、宋或后来的元、明、清……故此推算,已有一千多年……看似时间很长,其实如此说法是非常错误的讹传。这是因为人们局限在看到上述朝代的史料记载比较多而没有更深入的挖掘、探究而形成的误读、谬解、歪说,更要警惕外国反华歹人的诋毁贬低和我国软骨病人的妄自菲薄。实际二十四节气比这要早几千年,甚至更遥远!

查阅已有文献和众多古籍,都有伏羲作历度、定节气、造甲历的记载。如《古微书》中说:“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通历》记载:“太昊始有甲历。”《春秋内事》有“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之说。由此可见,以伏羲为代表的上古先民前圣是节气文化的创立者,据今至少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黄帝(轩辕)时代,已初制“物候历”。其内容大概是:“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伯劳鸟是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是立春来立夏去,丹鸟是立秋来立冬去……”

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耕、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据今也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黄帝内经》也多候、气、时、岁的记录。春秋《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惊蛰、小暑、白露、霜降等节气名称。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便有二十四节气全名。

华夏儿女应该充满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中华传统的文化自信,特别自豪的宣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孕育、产生非常渊源遥远的,是全球使用时间最早、使用人数最多的,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充满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先知先觉、颖悟绝伦的一大奇观。

(一)为了脉络、思路清晰,认知这个溯源遥远,咱们先由后向前说>追溯,即由后往前挖掘。

向前探索,新中国>民国>清>明>元>宋>唐>早在公元前的汉代>秦朝>战国>春秋>夏商周>尧舜禹>……大约数千年前甚至更久远就对天文、历法、节气有所探究、实践和记述了。

超前探索,近古>中古>上古>太古,特别是>太古的三皇五帝(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五方上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远古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化生万物、后羿yì射日造福、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kuā父追日……>通过开天造物,改善生态,观察天象,预测未来,感悟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互生”等各种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3.5万年前燧人氏立方牙观天象)。大约几万年、十几万年前甚至更久远就对星象、气候、时令开始探求、运用和思考了。

(二)为了叙述、阅读方便,认知这个源远流长,咱们再由远往近说→顺延,即由前往后探究。

遥远的原始的先民从类人猿逐步演化,从树上到地面→从爬行到匍匐、站立→从直立行走到解放上肢→从生产劳动到制造工具→从咿呀学语到意识思维→从猿人到智人,在与大自然长期共处、斗争中不断进化→大脑、四肢、躯体更加聪明、发达、强壮→从而自然用火、人为储火、击石点火、钻木取火→进而结绳记事、使用符号、百兽命名、仓颉造字……在漫长的岁月中观察到行星冲合、太阳升落、月亮盈亏、彗星隐现、流星闪逝、日月交辉和昼夜变化、阴晴转换、风雨雷电……从天象的变化推知“观天授时”“测定四季”……大约数万年前、数十万年前甚至更久远就开始对北斗、天象、气候的观测和运用了。

上古燧suì人定北极,立方牙→巫觋wū xí观日升,立建木→帝俊dì qūn昆仑山,行天梯→东海曦和xī hé扶桑树→有巢yǒu cháo氏用土圭guī→神农shén nóng氏石门日圭→以后的晷影guǐ、漏刻、壶斗计时→这样起码延续了三、四万年。

如此延续先后经历了观北斗星、创十天干、十二地支、圭guī表纪历、壶斗计时、晷guǐ影漏刻……定北极、立方牙、观天象、行天梯……

继而确立了河南商丘为天地之中,建立了中华第一都,确定了中华第一姓(风),制定了中华第一部历法……

《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其实更早)。中国古人利用土圭guī实测日晷guǐ。一年中,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时刻(称日短至、短至)为夏至,最长的一天(称日长至、长至)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均分)为春分、秋分。

到→尧舜禹→夏商周对天文、气象、历法、节气的认知更加丰富,到→夏朝就探索出两个(夏至、冬至)→商朝就已有了四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周朝就发展到八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秦汉就确立为二十四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西汉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之父),论六家要旨、六经要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并记于《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汉武帝时天文学家落下闳lào xià hóng、邓平、唐都等将节气编入《太初历》。→最终在西汉完成《淮南子·天文训》并流传至今

之后秦楚汉晋、唐宋元明清,研究实践,集成修订,整理撰籍,编史入册,朝廷颁发,不断丰富、完善、发展……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公历农历(阳历阴历)并行,写进教材,纳入科普,世界申遗,更加重视挖掘、传承、弘扬……

(三)追根溯源的新展望

继续研究古籍经典,历史遗产,考古发现,还可能认知得更遥远。

燧suì人氏、伏羲xī氏、女娲wā氏、神农氏、轩辕氏……这些远古奇人,《易经》《易传》《山海经》《黄帝内经》《甘石星经》《天文志》《淮南子》《太初历》……这些上古奇书,以及人类文史研究的新进展,历史遗址考古出土文物的新发现,将给我们研究二十四节气带来新天地,我们会不断挖掘出天文、历法、节气的新成果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详见概论和纵览

(一)节气的基本概念

我国二十四节气历经漫长积淀,博大精深,深入研究涉及广泛认知。

我研究认为,首先应了解以下基本概念:

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气象岁时纪年阳历阴历公历农历夏历月历日历皇历黄历黄道白道北斗……

(岁•载)(寒暑•温凉)(平•闰)、(时)(孟•仲•季)(早•中•晚)、(朔shuò•望)、(上•中•下)、(朝•暮)(晨•晚)(昼•夜)(午•更gēng)……

春秋(春•秋)冬夏(冬•夏)节气(节•气)物候(候•应)子午(子•午)……

我国古代把每年划分成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即:每年四个(时)季度,每季三个月,四季十二个月份,每月两个节气,每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每个节气三个,每个候五天,每年共七十二个候……

阳历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阴历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每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小时……

(二)历法的基本概念

历法是为了指导、配合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

我研究认为:

历法是古今探索宇宙、太阳、月亮、星辰、天文、气象、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历法是推算年、季、月、日、时……运行周期所认知的相互关系。

历法是制订时光、时节、时令、时间、时日、时月、时季、时岁……推进顺序所遵循的运用法则。

历法的出现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历法的发布在中国叫“历书”,古称“通书”或“宪书”。因为是皇帝颁发的又称“皇历”。“”“黄”是皇家专属的颜色,且历书多为黄色也称“黄历”。

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发明历法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先民创制出各种历法。据《历代长术辑要》《历法通志》《中国历法制度沿革史》等书记载,有名称可考的中国古代历法有115种。从春秋战国到秦朝有文字记载的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zhuān xū历等六种古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夏历(农历)、回历、彝历yí、傣历dǎi、羌历qiāng、和藏历等是我国现阶段仍在使用的民族历法。

我国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这个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规律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且包含丰富的民俗风情,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我国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阳历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运动来制定的。

历法在世界上主要有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我国的是阴阳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了中国传统的农历。

三、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详见概论和纵览

2023年11月08日00:35:23 节气 立冬

“立”象形,甲骨文象一个人正面立于地上(人+ 一)。会意,《说文解字》“立,住也。从大,立—之上”。后引申为设立、建立、树立等词义。

<动>站立:站着。停立:停止。竖立:耸立。设立:建立、立法。存在:立身、独立。

<动>立朝、立君: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副>立刻:马上。

“立”象形、会意:从之上。本义:笔直的站立。人也。地也。

在汉字中,“立”字常指成家立室、立业,男人顶天立地,承担责任。

顾名思义,“立,建始也”,制定、成立、存在。用于节气表示季节的开始。这里主要是建立、建始,季节开始的意思。

甲骨文从。汉字上面是,下面是两

是一个汉字 zhōng 。古同“终”。意为“终止”、“到头”、“到顶”。

是一个汉字zhǔ 。又是汉字笔画。还是标点符号。古同“主”,同“注”,视为太阳。意为“入主”、“进驻”,再从鼓,冬声。本义:敲鼓声。

”及 “”和“”代表冬季的三个月。其中最下边的“”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一月,阳光所能照进室内的位置。中间的“”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二月,阳光所能照进室内更靠里边的位置。“”意为冬季的第三月,(太阳)所能照进室内最里边的位置。说明阳光在逐步倾斜。终止月

“冬”古文终字,本是一年结束的意思。“”四时尽也,是四个季度的最后一个。“”古文从日,因为在古代阳光是最受关注的。这里主要是古文终字。四时尽也。冬季过后一年结束。

立冬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冬季的第一个。每年阳(公)历的11月7日前后交节,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即是。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气、节日。去年是11月7日,今年是11月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冬,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解读:今人对“立”的理解与古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字义见前,节气则是……作物全部收获晾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隐藏起来准备冬眠。完整地说,是万物收藏,规避寒冷,冬季开始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下半年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入冬),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已进入冬季。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华北、北京11月初已一派冬天的景象。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其气候,风雨、湿度、气温等,此时处于转折点上,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转变。

三候

《太初历》 《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岁共七十二候。

解读:我国古代将每年(岁)划分成四个季度(时),每季三个月,四季十二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季六个节气,全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三个候,全年共七十二候。每候五天,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有植物候应动物候应非生物候应。七十二候应依次变化,反映一年气候变化的情况。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立冬之日水始冻,又五日地始冻,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

解读:水始冰,冰寒水,冬寒水结。水已经能结成冰。薄薄一层,还不坚固。

二候,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解读:土地也开始冻结。含有水分的土才会被冻住。孟冬冰始,仲冬冰壮,季冬冰盛。冬为“终了”但未“结束”。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入于淮为蜃。

解读:古人认为雉变成大蛤了。雉即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变成大蛤了。

特点

1南北两方,温差拉大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南方有些地方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2热带气旋,强弩之末。如果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冷空气强,不易有台风。

3华南秋夏,南北两季。

4入冬深秋,易有霜雾。

5华北初雪,降水多样。

6偏北风多,风力加强。

7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冬天因为气候、气温、气压特点,陆地、海洋地理特点,地球自转特点盛行西北风。又因为立冬时节,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变低,白昼时间缩短,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季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

习俗

祭天祭祖:立冬是古代的大节,习俗最早始于汉魏时期,这天皇帝要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设坛祭祀迎接冬气。还要给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逝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掠夺与侵袭。

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祭拜祖灵,以尽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丰年,先民自己亦获得休息与饮酒的酬劳。后来虽然没有那么浓厚的氛围了,很多风俗都传承至今。例如
吃饺子:好吃不如饺子”“交子之时饺子”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除夕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季和冬季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水饺外形似耳,人们认为吃了它耳朵就不会受冻了吃饺子还有典故趣说。

补冬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冬泳: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立冬之日许多城市,特别是哈尔滨等寒冷城市冬泳健儿横渡畅游江河湖海,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学:冬天夜间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
拜师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

养生

《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季养生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因地而异,因人而别。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有虚实寒热之辩,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进补”应科学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贡献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遗产  详见概论和纵览

文化经典  详见概论和纵览

立冬诗词

唐•元稹诗选《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文化杂谈  详见概论和纵览

下面更精彩

*冬季的别称

三冬九冬严冬清冬玄冬穷冬穷阴……

三冬,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合称“三冬”。唐代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九冬,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又称“九冬”。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严冬,“严”有“程度深”义,极其寒冷的冬天,又称“严冬”。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sēng piáo

清冬。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又称“清冬”。唐代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玄冬。“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冬位北方,其色黑,又称“玄冬”。东晋张望《贫士诗》:“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穷冬。“穷”,尽也。冬季为最后一个季节,又称“穷冬”。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最后一个季节,又称“阴冬”。白居易在《岁晚旅望》:“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冬季的修行

四季各有所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的勃发,夏季的激情,秋季的喜获,经历了繁忙的三个季节,大自然安静下来,到了冬天。给予人们一个调养生息的时间,天寒地冻的背后,天地万物都平和下来。人们也应当静一静,想一想。这就是人生的修行。

*冬季的节日

冬天给人一种外表宁静而实际十分火热的感觉。传统文化中,冬季是庆祝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节日很多,美食很多,喜迎新年、喜迎新春、腊八粥、糖瓜粘、除夕夜、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元宵节、龙抬头……

传统的节日详见另篇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本文由 澳门法治报 作者:陈龙狮 发表,其版权均为 澳门法治报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澳门法治报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