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取舍有道进退自如

引子:

去年我阅读《纽约时报》2022年11月29日一文:“有时候放弃会导致成功”,觉得颇有新意。该文的副标题是:社会经常告诉我们要坚持,但往往一走了之,也可能产生正面效果。

我先意译全文如下,再谈谈我的心得和领悟。原文:“放弃”现在很时兴,现美国在辞职大浪潮下有四千万人另谋高就。又有许多人在静悄悄地放弃,选择少干活。现有一新书出版,说的正是:”各种放弃里有许多好处。“

职业扑克牌高手和策略科学家安妮·杜克(AnnieDuke)写成:“知道何时弃走的威力“一书倡言,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坚持要达到目的,不论是职业目标,个人奇想,还是家庭内务,都实际上让我们被拖后腿。我现向杜克女士进行采访,向她请教有关“放弃”各方面的问题。让她一抒所见。

一、为什么我们经常认为,放弃是一桩坏事?

答:针对放弃,我们可以想到许多成见。“取胜者绝不退缩”,“放弃者永不获胜“。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处境十分危险而坚持不舍,他们被视为英雄,获得称颂。例如,包布·豪路(BobHall),是要战胜”稀薄空气“的大力坚持者,他坚持要在十分恶劣的情况下继续攀登喜马拉雅山(天下最高山峰)的高峰,无意回返,锲而不舍。他抵达顶峰后一命呜呼了。我们称他是英雄。

我乐于谈起的另一例是欧吉英(O’Keefe)女士。她是某公司人事部门的顾问。2019年她参加伦敦举行的马拉松赛跑。在奔驰8里时摔断了腿,腓骨一折两段,她完全拒绝医生劝告,继续跑完全程。逻辑思维告诉我们,“啊!这太糟了!你会落得多处骨折,再也不能跑步了。”但也有另一说是:“她非常坚强,令人羡慕。”坚持者是强人,受到赞扬,退缩者是弱者,受到谴责。

二、假如继续可以导致危险,放弃理当明智。还有什么其他情况存在,可说明放弃是有用的?

答:任何时间你要做一桩事,事前都无法确知未来。你接受一桩工作,事先对工作了解有多少?你无法确知工作的文化环境如何。这就是说,你开始做事以后,会发现个人的价值观有变化。“我原以为喜欢这一工作,现在知道乐不在此。”这时能放弃,就可以让我去做别的。再有,放弃得当得时,可能让你更快达到目标。这是逆向思维,因为我们一般认为,放弃是停止前进。但适时选择,把该放弃的就放弃,这是恰得其所。放弃后可以释放所有的资源,用于另一正途,充分发挥。

三、你怎么知道何时该放弃?

答:正如你决定要做一事时,前途未卜。要放弃时也是如此。这意味着,既便你放弃时得其当,得其所,你也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你该这么做,因为我们会兴起许多其他该继续下去的念头。这才有人在顶峰丧命,在骨折后继续参赛马拉松,在很坏的工作情况里坚持下去。

我建议我们要预先设定一个“告别指标”。不要信任自己能随时见机行事。反问自己,未来有什么信号存在,可以让我感到,是放弃的时候了。假如我参赛马拉松,我可以预先做出一个承诺,假如赛道旁医疗蓬有人建议我弃赛,我就一定脱离赛场。假如你在工作方面不高兴,就问问自己,“此一不满再持续多久,我仍可忍受?”假如你设定是三个月,到期时再自问一下:“有什么信号告诉我情况不错,有什么信号告诉我,情况不好。”

更有帮助的是在“告别指标”之外再增加明人指点,这是一位对你长远利益关怀在心的人士,可以是一位好友,一位长者,或是一位医生。你告诉他们:“请告诉我怎么做,才有利于我的前途。即使你直言不讳,可能伤及我当前的情感。”

四、新年就快到了,我的新年立志该如何去做?

答:新年立志是设想要达到一个目标。设立固定目标无法考量以后可以获得的新信息和新变化。所以可能,我们原先设立的目标已经时过境迁,不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甚而是有害于我们了。于是,每设定目标都要有一个好的“除非”紧随。例如,“我要从事马拉松训练,除非,以后发现训练折磨了我;让我怀念不在身边的家人。”或者,“我要攀登喜马拉雅高峰,除非,到下午一点我还不能到达峰顶。”因为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目标不是非要到达峰顶,而是要返回基地,细水长流,让我们以后可以不断攀登其他山峰。

以上是英文原文意译内容。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和感受:

  • 许多对立名词都有“褒贬、好坏、优劣”的含义追随。例如,继续是“好”的,放弃是“坏”的。但重要的是,绝不可一概而论。因为“继续”可能导致风险,伤身害己。“放弃”可能化险为夷,另辟佳境。
  • 做任何事,每有新的信息、变化和理解产生,就随时要全盘评估,适当调整做事的速度和方向。在多种选择里采取最佳途径。
  • 要合理、严谨设定工作目标,以便执行达标。如运动长跑是要“健康身心”,不能以“粉身碎骨”收场。爬山要“安全返回”,不可“壮烈成仁”。台湾名士李敖曾面告我,他和各种恶势力缠斗,只做“勇士”,不做“烈士”。
  • 做事要照顾好自己,进退适时。也要讲求方法,预设一些“承诺”和“指标”,引导自己进退,维护自身利益。
  • 做任何事不要孤军奋战。要争取外援,获得能人之助,以增加做事的胜算,易于达到目标。

那么,以上适用于个人的取舍得当的道理也可用于国际事务的运转吗?是的!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去年底因中国“侦察气球”漂流美国上空,而临时取消了原订的访华之行,这增加了美中关系的紧绷,恶化情势。但今年6月下旬他访华成行,在北京和习近平主席进行了会谈,7月7日至10日美财长耶伦和中国经贸决策要员面谈商讨,8月27日至30日美商业部部长雷蒙德造访中国。这都具有美中关系缓解的象征性的意义。那么,互利中美,今后两国之间互动的走向有什么应进和宜退的取舍呢?

我认为,在国际事务的领域里要进,这包括,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减少军备竞争,增加物资交流,抵制恐怖行为和加强经贸合作等。要放下的是,美国对华普遍的敌视和对抗,在科技发展领域里的死拚蛮斗,对台海爆发战争的焦虑和专注等。在关键时刻,中美双方互动时的进退取舍是严重影响世界大局的。

结论:

针对个人而言,正所谓:“做事设定好目标,见风使舵战鼓敲。灵活运用增外援,进退自如当自晓。”

对国家而言,那正是:“进退取舍要推敲,合作友善建大桥。两得其宜利八方,恶性斗争要减少。”

 

作者简介:

臧英年,教授,美籍华人,控烟义工,社会活动家,多家美国华文报纸撰稿人,《澳门法治报》时事评论员。

1932年出生于天津,在四川省三台县长大。1949年夏,随家人赴台湾。1954年,毕业于左营海军机械学校,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62年服役海军期间,曾担任何应钦将军侍从官兼译员出差欧美。1963年,在海军退役(上尉军衔)。1964年就职台湾政治大学时,获奖学金前往美国匹茨堡大学攻读公共行政和外交事务研究所1年。1967年,赴美就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获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1976年,获华盛顿大学高等教育博士候选人资格证书,后在美国西雅图社区学院和社会公益领域从事心理辅导和诸多义务工作约40年。

1988年至2018年,每年在中国大陆长住约11个月做公益活动和舆论工作。

臧英年长期致力于促进中美交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舆论报国和大陆控制烟害等公益活动。在美国曾担任华盛顿州美籍华人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组织主席,全美华人协会西雅图分会会长,西雅图重庆友好城市协会会长,主持西雅图钓鱼岛运动和参加美国国务院接待邓小平访美代表团工作。在大陆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顾问,世卫组织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顾问,兼职教学于数所大学,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时事评论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控烟公益活动专项基金负责人,北京市卫生局控烟项目高级顾问。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本文由 澳门法治报 作者:陈龙狮 发表,其版权均为 澳门法治报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澳门法治报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6

发表评论